手掌無繭,內心有光:木工少年用作品征服世界
![木工是一項結合創造力與專注力的技藝,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細心(圖/蔡昀融)](https://wda.huaray.com.tw/upload/information/67a70c6e0fd1a.jpg)
木工是一項結合創造力與專注力的技藝,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細心(圖/蔡昀融)
如果不說,很少人能想到,眼前這位斯文白淨、笑起來有些靦腆的17歲少年,竟是總統賴清德在2024年國慶演說中點名讚揚的台灣之光。目前就讀於嘉義高工室內設計科的蔡昀融,在2024年法國里昂舉行的「國際技能競賽」力壓群雄,奪下世界級金牌,自此也被媒體譽為「木匠神童」。
啟蒙之作:7歲小木工的板凳
當其他的孩子還在溜滑梯、搭積木,或沉浸在動畫時,蔡昀融已興味盎然地觀察父親蔡裕霖靈巧地操控工具,將一塊塊平凡的木材變成實用的家具,是他童年時最感驚奇也最著迷的時刻。
7歲那年,他滿懷好奇,首次拿起鐵錘和鐵釘,煞有其事地嘗試將幾塊木材釘在一起,做出人生第一件作品「小板凳」,興奮地向家人展示,彷彿是個了不起的家具。蔡昀融回憶:「那時候只是覺得很好玩,爸爸也沒有特別教我,就讓我自由嘗試。」當時全家沒人知道,這張看似不起眼的板凳,就是他邁向未來金牌之路的基石。
年幼的蔡昀融,眼神專注,流露出對木工深深的熱情(圖/蔡昀融)
面對「木匠神童」這個稱號,蔡昀融顯得淡然。他謙虛地說:「都是老師和學長的功勞,我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。」生長在木工世家,從小就在各式各樣的工具、材料和未完工的木作環繞下成長,這樣的環境讓蔡昀融對木工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與探索的想望。
傷疤:無聲的提醒與成長的印記
即使父母皆為出色的木匠,蔡昀融卻不滿足於僅靠「家學淵源」的薰陶,他毅然加入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的木工培訓課程,師從資深職訓師蔡浩章,接受更專業且系統性的訓練。
過關斬將成為國手後,蔡昀融就像是電影《今天暫時停止》裡的主角,每天進入時間的迴圈,日復一日,雷打不動地從早到晚進行12小時的訓練,他坦言:「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,有時真的很煩躁,甚至想放棄。但每每想到那些支持我的人,就覺得不能辜負他們。」
每天12小時重複一樣的訓練,就像進入無限循環的時光隧道
比賽前半年,訓練進入白熱化階段,蔡昀融每天的神經如同繃緊的弦,在一次操作手壓鉋木機時,因為片刻的恍神,不慎將手靠近高速旋轉的刀片,劃出一道不算小的傷口。
對木工而言,雙手是最重要的資產。稍有差池,不僅會影響比賽,更可能讓他的木工夢止步於此。受傷後,蔡昀融並未因此退縮,反而更加警覺,也更注重安全操作。他以此警惕自己:「木工需要的不僅是技術,更需要絕對的專注力。」
木工技藝充滿創造性但也伴隨危險,操作鋒利工具時,稍有不慎便可能受傷
在《挪威木匠手記》一書中,木匠歐勒這麼說:「木工的手很厚,但是沒長繭,像戴了一層薄薄的工作手套。那是見證,也是個人履歷。」雖然傷口在比賽前癒合,但那道小小的疤痕仍留在手中,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。
記取失誤,鋪出一條金牌之路
除了老師和學長們的悉心指導外,讓人意外的是,蔡昀融的金牌之路可謂是由過往參加「全國技能競賽」時的每個失誤所鋪成。他回想道:「基本上每次參加國內比賽,我都因為沒看清楚圖面要求,而導致作品被扣分的狀況。」
即使如此,同是木工好手的父母卻從未嚴厲地責備他,反而總是用溫和的語氣鼓勵他檢討失誤,提醒他下次更加細心。他們對蔡昀融深具信心,相信每次失誤都隱藏著寶貴的學習機會,技術也會經歷無數次打磨愈加細緻。
蔡昀融以精湛的技藝和完美的細節處理,打敗來自各國的頂尖好手(圖/技能競賽網)
蔡昀融特別感謝父母對他無條件支持,無論是訓練中所需的材料、昂貴的器械,或是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細節,父母都會盡其所能提供。尤其訓練地點遠在台中,父母卻時常不辭辛勞,從嘉義驅車而來,陪他共進晚餐,成為他全力以赴的堅強後盾。
父母無私的支持與陪伴,是最堅實的依靠 (示意圖)
長期專注於木工,讓蔡昀融比同齡人多了一分沉穩,但一談起木工最迷人的地方,他仍如孩童般雀躍,他說:「最好玩的,就是自己動手把想要的東西做出來!」有一次,他特別想要一個指尖陀螺,但母親認為太貴。難掩失落之時,蔡昀融突然想到家中有現成材料,乾脆自己動手,反而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木製陀螺。
談到未來的規劃,蔡昀融沒有過多的自我設限。他表示,目前會專注於完成學業,同時精進技藝,他相信只要一技在身,勤懇學習,未來必定能為自己開創出更寬廣的舞台。
More Info
文章標籤